醫師要能正確診斷失智症-白明奇教授
- 發佈日期:2016-03-22
醫師要能正確診斷失智症 ☉白明奇
身為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Taiwan Dementia Society) 理事長的我,對學會未來三年的發展有幾個期望,Better diagnosis, better treatment and better visibility (醫師能更正確診斷、病人能有更好的治療、台灣失智症的研究能有更好的國際能見度),這也對應著學會教育、公共事務與研究委員會的任務。 20年前,失智症被稱為痴呆症,多半是因為嚴重的精神症狀與錯亂行為就醫,就診科別為精神科,病人也多半達到中、重度的嚴重程度。後來,大眾覺得痴呆症實在是不好聽,而改稱失智症,那時社會上對失智症的報導越來越多,民眾開始知道原來失智症並非年老必然的現象,也知道失智症無法根治,遇到父母被診斷失智症,就開始恐慌起來,害怕被遺傳(這有可能)、甚至怕被傳染(這不太可能),忘東忘西、人名叫不出來就開始擔心,五十幾歲來看病的越來越多,這些懷疑得病或早期失智症就醫的病人,八成來到神經科。 20年前,台灣的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只有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現今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但是你先別笑,目前在台灣能下這兩種失智症以外診斷的醫師還真不多呢!更不用說健保資料庫中有關失智症診斷的可信度。 除了參加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非協會) 辦理的繼續教育之外,立志要成為失智症診療醫師的臨床醫師一定要下苦功研究失智症診斷的能力,不同失智症的臨床表現、照護方式、治療對策各有不同,千萬別把每個病人都診斷為阿茲海默症,才不至於用藥沒有效果、浪費資源。 在日本有專門為行為型額顳葉失智症(behavioral variant of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病人成立的家屋,也有很多為早發性失智症(young onset dementia) 病人建立的日照中心,這足以凸顯台灣的落後;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的治療更是一大學問,醫師的延遲診斷常讓病人及家屬受苦、奔波急診及反覆住院;認知功能的退化也讓專門診療巴金森氏症的醫師改變過度用藥的習慣,還有更多失智症的種類,各有不同的診療方式。 台灣書商不斷地翻譯國外有關失智症照護的著作,以為速成的移植不僅可以帶來發行量,也能教育讀者,甚至提醒醫師。這或有道理,但是下診斷的這一端要如何精進呢?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某種原因掛起失智症特別門診牌子的診間越來越多,如何讓坐在裡頭的失智症診療醫師都來接受繼續教育,以期能夠在適當的時機、下正確的失智症診斷,這是學會當下的重大任務。[2016.03.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