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失智症(老年痴呆症)
- 發佈日期:2006-09-16
因智能有障礙與減退,顯著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情況者。其病徵是患者失去思維能力,這妨礙患者的社交技巧、工作技能及正常活動能力,呈現記憶力減退,判斷及抽象思考以及其他腦高度機能均呈失常,至於行為及性格亦有變化。 失智症可分為幾個階段? 患者雖然患上同一疾病,但病程的進展卻各不相同。有些人的病情惡化急速,並不出現所有病徵便到達晚; 有些則會從初期開始,經過中期才進入晚期。因此每一個案都有其獨特性。基本上失智症可分為三個階段初期、中期及晚期,這可協助家屬照顧者能預早知道潛在的問題及對日後的照顧工作作出相應的計劃。由於功發展因人而異,所以病程的劃分只是作一個參考。 初期病徵 由於失智症的病程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所以患者及其家人往往較難於患病早期察覺病徵 ,甚至會誤以為一些細微的轉變是老化過程之一。在這階段 ,患者會出現以下的病徵: ‧短期記憶力變差對於剛發生的事情全部不記得。 ‧有語言困難 ‧失去時間概念 ‧在熟悉的環境下迷路 ‧無法做一些複雜的事情(如準備晚餐、逛街挑選東西、處理金錢、旅遊)。 ‧缺乏自發性及動力 ‧注意力變差 ‧情緒較低落或易怒 ‧對自己的嗜好及活動失去興趣 ‧尚能到熟悉的地方,但在不熟悉的地方易走失。 ‧常否認自己忘了,而會講出許多根本沒有的事。 ‧可自己處理生活起居。 ‧注意力變差。 中期病徵 在這階段 ,由於病症對患者的社交能力 、功能性活動及日常活動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患者的病徵會較為明顯。以下是在病程中期可以觀察到的病徵: ‧健忘(尤其是對近期發生的事) ‧說話時很難找出合適的詞彙(尤其是日常用品),或正確地稱呼家人 ‧日常生活需人協助(洗澡、穿衣)。 ‧定向感障礙(不知道星期幾、季節) ‧行為轉變,例如:疑心重、易哭泣或易激怒 ‧出現幻覺或幻聽 ‧不能自理及變得依賴別人 ‧定向感障礙(不知道星期幾、季節)。 ‧尿失禁。 ‧生活起居不正常,有時會日夜顛倒。 ‧社會退縮。變得漠不關心 ‧話變少或反覆問同一件事。 ‧癡呆症第二期又稱為混亂期,易產生誤會、妄想、幻覺、意識混濁…等症狀。 後期病徵 患者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差,而依賴性亦相對增加。患者會有以下的病徵: ‧進食困難 ‧不能辨認家人及熟悉的物件 ‧喪失與人溝通的能力(只能說得出幾個字,內容不連貫也不相關)。 ‧在理解能力方面有困難 ‧在熟悉的環境下迷路 ‧四肢行動有困難,活動力減低 ‧在公眾地方做出不恰當行為,變得幼稚 ‧有時會有不適當之行為(吃肥皂、異物、玩糞便)。 ‧需用輪椅代步,最終失去體力,永久臥床,最後更陷於靜呆狀態 ‧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依賴他人照顧 照顧失智症患者有下列可遵行 ‧儘量保持病患的健康 注意居住環境的整潔,規律的日常生活,便於使用的浴室設備,對於失禁問題的老人要指導他們定時上廁所,平時注意患者是否已攝取充份的水份,以免發生脫水現象,給予容易吃,有營養食物。勿食糕餅有粘滯性防窒息。 ‧瞭解病患的行為源自疾病,而非故意搗蛋 患者最常出現的精神症狀為被偷竊的忘想。而往往責怪家中某個人,碰到這種情形,最好不要與病人爭辯,而是要好好的安慰他一番。 ‧簡化環境、簡化日常活動、簡明扼要的溝通 不要一下子說太多複雜的事情,可利用貼標籤的方式將一些要點傳達給老人知道,並訂定一個固定日常作息表,隨時注意其安全。 患者外出時,要讓其攜帶有家中聯絡方式的卡片 ‧和避免批評、拒絕、責罵的情緒反應 病患在受到批評、拒絕、指責之下,會產生不安的情緒甚至會對那些不耐煩的人表示怒意,所以照顧者應以穩定、溫的態度來對待病人。 陪伴患者欣賞他們喜歡的電視節目、音樂及談他們過去事情,強化記憶 ‧照顧者需要投入愛心、耐心、恆心 一般來說初期症狀約二年時間後進入中期症狀,中期症狀約四年時間後進入未期症狀,而未期症狀可維持六年時間或者更久,但各期症狀的持續時間會因人而異,每一期所出現的症狀也會因人不同。由於病程長且為進行性的退化,因此對於患者的照顧需要投入大量的愛心、耐心和恆心。 ‧照顧者要有喘息機會 家庭成員共同分擔責任彼此支持與鼓勵,及尋求醫院服務和家屬支持團體的協助。
張吉松 台南市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祕書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