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

捐款專區

  • 線上信用卡捐款系統
    ◆戶名:社團法人大臺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
    ◆郵政劃撥捐款
    ◆帳號:31532354

    ◆銀行匯款或ATM 轉帳,(合作金庫-成大分行)
    ◆帳號 1014717100802
    社團法人大臺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愛心碼5271
    音樂能預防失智?
    更多影片更多影片
    目前會員人數:251人
    臺南市領有失智症身心障礙證明人口數--
    112年03月:6,468人
    112年06月:6,554人
    112年09月:6,696人
    112年12月:6,932人

    臺南市老年人口數及老年人口比--
    112年
    12月:349,069人(18.77%)
    113年
    01月:350,662人(18.85%)
    02月:352,055人(18.93%)
    03月:353,369人(19.00%)
:::* 瀏覽位置:首頁 > 失智症介紹
  • 字級選擇
  • 大
  • 中
  • 小

失智症介紹


失智症疾病下的行為解析

  • 發佈日期:2009-06-07
  • 照片說明文字當你急著想要回家時,卻有個陌生的人百般阻饒你,你跟他說明你要回家了,他卻怎麼也不放你走。
    明明你就洗過澡了,卻有個陌生的人跟你說你沒洗,你跟他解釋他也不聽,還自作主張的把你身上的衣服扒個精光。
    您是否為那個陌生人?
    相信碰到這兩個狀況,一般人在情緒上可能會失控!但實際上述的兩個例子反映失智症患者在受到外在「照顧」時的心理狀態。但當發生在正常人身上時,我們覺得情緒失控可為接受,且理所當然,但發生在失智症患者身上時卻被認為是「不合作的問題行為」,其差別何在?可能就需追本溯源的探討,到底失智症是不是一個疾病?
    日本最新的失智症名詞為「認知症」,每個人的認知都不一樣,你我偶而也會有認知與大家都不一樣,或許失智症患者在某些方面的認知與大家大不相同或程度較劇之故,例如他們認為一定要把所有東西都藏得好好的(出現藏匿物品行為時可以的解釋)!因此如果從社會建構的角度來看,疾病是不存在的,是社會所建構出來的。從功能論學派而言,「疾病的建構」具有它的功能,在專業醫師層面,醫學院畢業後,披上白袍,建構疾病並彰顯本身的專業權威與地位;對於家屬,得到一個病人老番癲的合理理由並安撫心靈;而病人,則被壓制在疾病及社會的烙印,被迫病患乖乖「呆」在家裡少與外界接觸。這一切都指出疾病象徵著某種社會意義與文化價值。醫學也在專業的建構下將人做切割,遠離了病患的主觀經驗和感受,無法將病人的生活和社會環境與疾病的發生作全面性的討論。
    有學者曾說過:「失智患者因兩種因素而喪失其權力,首先受到疾病本身的影響;其次是其他人對於疾病的反應。」許多的時候家屬或照顧者得知這位已確定診斷的失智患者時,是否會逐漸忘記了他曾是自己家中最親近的長輩,慢慢地只注意到所出現的症狀或是帶來的照顧負擔,在提供照護的過程中,也僅滿足日常生活的照料,而忘了其實他們也有心理社會上的需求,失智症的長輩也跟一般長輩一樣,喜歡有人探望,甚至在家人走後,開心的反應比一般人更顯著,他們重複的講著「今天有誰來喔,今天誰誰誰來了!」你可以為自己對老人提供的關愛感到滿足,也可以認為那只是他們的重複行為而感到厭煩。白明奇醫師也曾說過「把人當人看」,因為疾病,使得外界對病患的自主權未加以重視,但是人因為失能,就失去他的價值了嗎?是不是在何種病況之下的患者,我們都應予以尊重,然而外界是否試著聆聽他們的聲音?患者透過行為想要表達什麼?
    「需求代償行為模式」在1996年被提出(Algas等),是指發生於認知退化患者身上,首先由於照顧者方無法理解患者在某刻的需求,而患者也由於語言能力的下降,無法讓需求為外界所知,因此患者為了追求欲達到的目標及表達其需要,而展現的一種有意義且有目的的溝通行為,可能是吸引他人注意、表達情緒、生理未獲得滿足或抗議等。所以,失智老人行為的出現其實是一種以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向照顧者表達其需求的互動溝通過程,都是有意義、有原因的。
    另有人研究發現患者可能有:1. 希望過著一如往常的生活,患者翻找整理東西行為是試圖像過去一樣協助整理家務;2.希望對生活有所掌控,一位患者專注於他自己的所有物,可能是因為他會擔心失去它們;3.與他人有所接觸,患者透過翻找物品的行為,希望能夠吸引他人注意而與他人親近(Johansson等)。從該研究結果可以看到患者對於一般人正常生活的渴望,然由於家屬忽略提供一般正常性的互動,使患者藉由行為想要吸引家人注意。
    罹患失智症的「人」,不僅僅等於疾病,疾病也不等於那個人,疾病只是他的一部份。而我們所「照顧的對象也是『人』,而不是『疾病』」。照顧者們應能無視於失能的程度或依賴的範圍,而讓所有人接受相同的尊嚴與對待。

    林葦伶 王靜枝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老年所
  • 推上Facebook 推上twitter 推上噗浪
*回上一頁 *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