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

捐款專區

  • 線上信用卡捐款系統
    ◆戶名:社團法人大臺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
    ◆郵政劃撥捐款
    ◆帳號:31532354

    ◆銀行匯款或ATM 轉帳,(合作金庫-成大分行)
    ◆帳號 1014717100802
    社團法人大臺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愛心碼5271
    音樂能預防失智?
    更多影片更多影片
    目前會員人數:251人
    臺南市領有失智症身心障礙證明人口數--
    112年03月:6,468人
    112年06月:6,554人
    112年09月:6,696人
    112年12月:6,932人

    臺南市老年人口數及老年人口比--
    112年
    12月:349,069人(18.77%)
    113年
    01月:350,662人(18.85%)
    02月:352,055人(18.93%)
    03月:353,369人(19.00%)
:::* 瀏覽位置:首頁 > 失智症照護
  • 字級選擇
  • 大
  • 中
  • 小

失智症照護


失智症患者的長期照顧—非藥物處置與醫療的跨領域專業整合與合作的觀點

  • 發佈日期:2011-06-11
  • 照片說明文字失智症是一種老人常見的慢性腦部病變之一,除了逐漸惡化的認知功能症狀外,至少有70%以上的病患有行為精神症狀(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而且造成家屬負擔加重;在台灣,持續出現的行為精神問題或沉重的家屬(或照顧者)負荷往往是失智症患者第一次到醫院就醫或送長期照顧(護)機構的主因。
    簡言之,失智症患者常見的問題及衍生的需求有五大層面,如A: 日常生活問題如進食、如廁、沐浴、更衣、行坐起臥等基本日常生活功能(basic activity daily life, BADL)及上街購物、打電話等操作性日常生活功能(instrumental activity daily life, IADL);B: 行為精神問題(BPSD);C: 認知問題(cognition cognitive impairment);D: 身體疾病引起的譫妄及/或並存的身體問題(delirium or physical disease);E: 其他(else other)如照顧者負擔, 如體力上、心理上、社會上、經濟上及法律上的負擔,失智症長期的負擔引起2/3以上的照顧者有調適障礙或精神疾病,期精神症狀若不加以妥善處理,往往造成失智症患者行為精神症狀的惡化,更加重照顧者負擔及惡性循環。
    而上述失智症的五個區塊的需求,並非醫療或藥物單方面可以完全處理,但是雖然臨床的診斷及治療有其限度,但也不能沒有跨領域專業整合的醫療介入。比如若是病患一開始的失智症診斷、造成失智症的病因與同時存在的身體疾病若是沒有被診斷及檢查確認,且病人沒有適當的用藥物減緩認知功能的退化及改善行為精神症狀,許多在長期照顧上的措施與成效都將事倍功半;同樣的,病人的日常生活問題及家屬負擔、甚至是一部分的行為精神問題並非藥物可以幫忙或完全改善的,若是沒有非藥物處置上的介入,也往往是事倍功半。這也就是失智症患者在長期照顧(護)上,需要非藥物處置、醫療與藥物治療整合及合作的基本原因。
    而失智症患者在長期照顧(護)模式上也需要醫療與非醫療的跨領域整合。比如失智症的長期照顧(護)的模式簡略分為三種形式:居家/社區式照(護)顧、機構式照(護)顧與日間照(護)顧;不論失智症患者處於哪一種形式的長期照顧(護)都需要考慮到醫療/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的介入,也都需要考慮跨領域專業整合與合作。這裡指的專業將包括共同醫療專業人員及非醫療人員,如職能治療師、心理衛生社工人員、護理人員、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神經科醫師、老人科醫師、社區藥劑師、照顧服務員或居家服務員、志工/宗教領域或NGO工作人員、專攻於老人居住領域的建築師或設計師等,最主要是能夠協同一致,發揮綜效(synergic effect),為失智症個案、家屬及照顧者的生活品質提升而努力!
    比如,在失智症居家照顧或居家服務中,需要有照顧服務員或居家服務員與專精於失智症照顧的護理師或醫師、加上社工人員的資源整合、甚至是職能治療師的社區活動治療或諮商,讓病患或家屬獲得基本生活上、心理與人際關係社會上得到愉快與滿足,甚至在心靈上有美的饗宴或宗教寄託上的安心。又比如研究資料顯示:在送入機構式照顧之前的日間照顧(護)或喘息服務中(不論是在日間照顧、日間留院或是短期托顧到機構中),家屬或照顧者對失智症的認知成長與照顧者情緒支持團體會改善照顧者的焦慮與憂鬱,進而改善失智症患者的行為精神問題;而失智症患者支持性心理治療或行為治療、職能活動的安排、陪伴及轉移注意力、懷舊治療、音樂治療、感覺動作訓練、園藝治療或寵物治療、環境治療對個案的不好的非預期作用小,但臨床經驗或部分的研究報告上對個案的生活品質及情緒的改善有幫助,也進而使家屬的情緒及生活品質改善。
    WHO在1996-1998年有三次針對老年精神醫學的宣言強調「老人精神醫學的主要目標」是(1996):
    • 恢復健康(restoration of health)
    • 促進生活品質(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 減少殘障(minimization of disabilities)
    • 自主性(preservation of autonomy)
    • 注重病患的家人及照顧者(addressing the needs of
    family and other carers as well as those of the individual patient)。
    1997年強調「好的專業老人精神醫學服務的原則」必需:
    • 健康及生活品質是老人及精神病患的基本人權
    • 所有人有權容易得到適當的醫療服務
    •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病患的需求應該備適當且合乎
    倫理的滿足
    • 透過醫療衛生及社會措施來滿足各地的老人精神醫療
    需求
    • 照顧者及精神疾病的老人都應該在照顧計劃中
    • 政府應認清NGO的重要角色,並和他們一起服務老人
    1998年強調「好的專業老人精神醫學教育」應包括:
    • 醫學院學生及畢業後教育,專業繼續教育
    • 健康衛生及社會服務管理人員--衛生所及基層開業人員
    • 其他照顧工作者--機構人員
    • 家庭及非正式照顧者
    • 公共政策制定者
    • 一般大眾
    筆者在此呼籲將此WHO的呼籲及精神放在失智症患者的長期照顧—非藥物處置與醫療的跨領域專業整合與合作事十分貼切的,希望有志之士及同好一起攜手共進,為失智症患者與家屬的生活品質而努力!

    歐陽文貞
    本會常務監事、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衛生署嘉南療養院高年精神科主任
    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兼代行政秘書、衛生署中南區域醫院聯盟醫務秘書
  • 推上Facebook 推上twitter 推上噗浪
*回上一頁 *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