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讀書會]《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 發佈日期:2015-07-01
- 第二次聊書會2015/4/15: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是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繼<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之後的第二本小說。作者延續他對探索生命意義的熱情,以他摯愛的舅舅為藍本,勾勒出一部虛構小說,帶領讀者尾隨書中主角艾迪到他死後的天堂與他生前關係密切或至為關鍵人物再度相遇。五次的遇見,猶如剝開洋蔥層層辛辣,過程煎熬;但艾迪終於在這些相遇中,逐步重新認識自己,見證自己存在世間的意義,也重新定義他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並因此尋得寬恕的可能,原諒不可原諒的人,也寬恕自我桎梏一生的自己。 來到聊書日之前,承蒙月姐慷慨邀請,眾人跑到她家看<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DVD。艾迪的故事引發在座夥伴最大迴響的,是回首各自的錯縱人際。這天齊聚聊書桌,我們聽到揪心的母女關係、起落翻轉的父女之間、艱困的婆媳關係種種,都讓人體會到傷痕累累之下的難題,就如書中一段話:「你必須和自己和解,才能獲得平靜」原來,生命中任何風風雨雨,到頭來還是要回到自身上尋求終極寧靜與安定。 人生故事精采的琴姐眼露定然,大哉問:「那要怎麼做,才能和解?」總是散發慈悲與大器的月姐,回應分享她個人的經歷與風霜過後所得體悟,竟是惹人不捨、感動、與歡喜。蓉姐看似羸弱,平時話也不多,此刻卻也融入氛圍,娓娓道來過往的傷與痛,聽得眾人無不驚訝;當被問到:「妳能原諒母親嗎?」蓉姐回答:「早就原諒了。」是啊,我們無法改變過往經驗和當時的感受,卻能選擇今日重新看待、重新定義;即使過去的某段關係猶如垃圾堆積,但時間讓它有發酵成肥的可能,只要我們願意。 芬姐說,她的宗教信仰讓<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立刻吸引她的興趣,也不難體會故事要傳達的訊息。作者在書中前言即說了:「關於什麼是天堂,人人有一套見解,多數的宗教也都有一套說法,而所有的想法都應當受到尊重。本書所呈現的天堂,只是我的一種推測和一份心願,願我的舅舅和其他與我舅舅一樣的人們,這些自認為在世間微不足道的人們,最終可以領悟到自己是如此重要,自己是如此被別人愛著。」 也許感情動物如我們, “被人愛著”仍是至深的渴望;但人生境遇往往讓許多人發覺“被愛”的過程並不容易,人也因此活得辛苦;如果,我們前往自身內在尋問生命的意義,放眼看到對自己所做對他人的影響,進而認知到自己的存在即使小如粟米或鐵釘,依能對他人產生價值,如此一來,“愛”是否因此比較容易尋得方寸之地,就地滋長?如果發覺“被人愛著”需要時間與機會,何不先從肯定自己的價值、從根滋養愛自己的力量,起碼先認真對待自己,然後,讓“愛”延伸如橋梁,也串起他人趁早發覺他人感受「被人愛著」,你我生命故事是否從此亮麗編寫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