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會心的笑就是品質
- 發佈日期:2009-06-07
我有一個客戶,是一個圓臉蛋、佝僂著身子縮在輪椅裡的「小老太太」。兩年來總是由丈夫推來門診,她知道我的身分也認得我,但是記不住姓啥?總是很小聲地說話,仔細聽大部分都是有意義的話語,但是無法表達得很清楚。我覺得她雖然很可愛,但不快樂!與先生的關係屬於平等地位,夫妻倆都是溫和的人。這位血管性失智症65歲的太太,看起來,卻像有80歲。 剛開始治療時稍有進步,尤其是晚間的躁動。不過自從近一年前起,她開始堅持不讓丈夫幫她穿紙尿褲,但是她總是半夜尿床,丈夫每早得固定清洗床鋪,簡直要累倒,我跟她溝通也沒辦法。我開始想,也許是藥物真的有治療效果,她的思考較好了,但現在要求尊嚴,卻成了照顧者的夢靨,難道再使她變更笨就不會反抗嗎?我覺得很不對,於是向她丈夫建議,如果家中情況不適合請外勞的話,就送到安養院吧!她丈夫雖捨不得但承認自己快崩潰。 自從四個月前開始,推她來門診的不再是她先生了,卻換是個尼姑。現在她住在某間廟附設的安養院,情緒平靜愉快,也願意穿著尿褲睡覺了。昨天她又來了,滿面笑容,雖然記憶力在測驗時一點也沒有進步,但是言語明顯清楚很多,話也很多,且有意義。當我開始考她時,還與照顧者說,「我就知道,『先生』又要問那些,『蘋果,對不對,我就知道』..」。重要的是她現在滿面笑容,也會說她丈夫的事,其實家人並沒有常去看她。照顧者說「你說『阿彌陀彿』,『先生』就不會再考你」,她笑著說「阿彌陀彿」。 不知道是宗教的力量、照顧者的用心,還是因為有參與許多活動,使得她進步非常顯著。現在的她天天都高高興興的,有別於以前與丈夫兩個「苦情鴛鴦臉」的日子。 我不想討論原因,只是做個分享報告。您一定想過如何照顧失智症者最好?只要能高高興興的,就算最後離開家人,也是好的吧! 有些人,卻有說不完的理由來拒絕參與任何活動的建議,一味哀聲歎氣地依賴子女或老伴。這種病例總是耗費我很多時間會談,其結果也總是沒有作用! 從一些機緣中,我明白了很多這種情形的人其實是有說不出的心理障礙,比方說害怕子女將他送到安養院,正如當年他送自己的長輩去安養院一樣,也許出自罪惡感,也許害怕報應。 我想,心存正念,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是非得失在不同角度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判讀。 陪伴生病的家人,以及被陪伴的病人,都可以放開一些憂愁,隨便怎樣,隨便多久,快樂也可以來自一杯水,或是公園一棵遮蔭的大樹。自虐虐人的情緒不管是照顧者還是被照顧者都是自找的!也無須羞於求人,誰都有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 只要存著善良感激的心,只要能從心中笑得出來,才不枉費今天的生命。
林佩芬 署立台南醫院高年科主治醫師 成大醫院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
-
-
|